|
樓主
發(fā)表于: 2025-01-29 13:31
, 來自: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
@q,)fBZq aQ&uC )w 春節(jié)記事(十八)跳幡神 S*4f%! ;!'qtw"CB 跳幡神是一種流傳于溧陽市社渚鎮(zhèn)嵩里及周邊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祭祀舞蹈,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,是中原民間祭祀文化和江南農(nóng)耕宗教文化融合的結(jié)果。跳幡神的舞蹈動作簡樸、粗獷、奔放、有力,整套活動規(guī)范而嚴謹。在表演程式前有請神儀式,包括開暗門(也叫開櫥)、立案祭祀、擰雞頭祭神、敲鑼放炮、點燃香燭、紙頰馬、掌管老者頻頻向諸神跪拜叩首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大年夜,舉行豎桅桿——上燈儀式,桅桿上有竹哨,掛點火燈籠。爾后,開暗門,請出值符神,唱著歌謠開櫥取出面具。跳幡神的表演過程由小馬、三圣、大刀舞、幡神舞等組成,儺神在嗩吶和鑼鼓的交相伴奏下,邊唱邊舞,滿場飛彩,舞姿驃悍而威猛。 2*+3RrJ 嵩里跳幡神,有起儺、行儺、演儺、圓儺四個程序。大年初一開始,舉行"行儺"儀式。一陣足千鞭和足斤爆竹同時炸響,長者擺放三牲祭:豬頭、整雞、全魚,三拜九叩后就取出塵封的面具,眾人或披掛戰(zhàn)袍、或戴神面具、或捧神具法器、或掮神旗打羅傘。儺神隊列浩浩蕩蕩地從本村 巡回到鄰鄉(xiāng),邊行邊舞邊祀。每進一村村口都有三牲祭供,每經(jīng)一戶戶主都供果 焚香,爆竹聲聲,此起彼伏。 回到嵩里土場上,舉行"演儺"儀式,是跳幡神最出彩的地方,分為上、下兩場。 JYPxd~T/- 上半場,在鼓聲和嗩吶聲的奏鳴里,八匹小竹馬,在"走馬鑼"聲中上場, 小竹馬追逐撒歡,角力嬉戲;接著是"三圣":"開路神"、"壓陣神"、"報信神"上場,作大刀舞,間以吼聲。舞蹈由單手握刀、雙手握刀、雙手交叉握刀、 雙手豎握刀、雙手平握刀、轉(zhuǎn)翻身、過門、原地過門、平刀、交叉平刀、面刀、 砸腳、控具頰、掛刀、單頰花、滾刀、面頰、雙頰花、刺喉、背頰、撩刀、垛刀等二十二個動作組成。在每一路動作,配合默契,刀滾人轉(zhuǎn),有條不紊,使人看 得眼花潦亂。 Uf# PoQ!y 下半場,五路幡神(青、白、紅、黑、黃)暨(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)表演。 每位幡神分別著五色靠旗,黃色代表中方,象征日正中天;青色代表東方,象征旭日東升;赤色代表南方,象征萬物蘇醒;白色代表西方,象征地大物博;黑色 代表北方,象征豐收在望。五路神,念念有詞,似唱如吟,動作簡樸,張揚原始 野性。他們的動作是由作揖、分紙篤、拉紙篤、撩紙篤、繞紙篤、伸刀并各擺開 陣勢,雙洗臉、四吊角、破十字、雙人搶背、搶背伸刀,組成剪刀快之一、之二、 穿城、單梅花、雙梅花、二龍出水、幡神四撩角。此時,嗩吶(招軍)高奏,鑼 鼓喧天,鞭炮齊鳴,鑼鼓聲越奏越快,五路幡神越跳越歡,在周圍眾神與村民百姓陣陣呼喚聲中,"演儺"儀式終場。 3f_i1|>)' 嵩里跳幡神,既祭神、且娛神,從大年初一跳到正月十六。正月十六這天,舉行"圓儺"儀式:把神面、神袍、神器、旗幡等回歸原處供奉。1982年,社渚跳幡神資料被編入《中國民間舞蹈集成•江蘇分卷》出版發(fā)行。1991年,韓國著名漢學家任東權(quán)先生,專程來到社渚嵩里村,觀看了跳幡神表演,對"大刀舞"、"幡神舞"等主體儺舞給予極高評價。社渚的跳幡神被列入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2008年9月16日,社渚鎮(zhèn)政府、市文聯(lián)、市民協(xié)將"跳幡神"推向江蘇首屆中秋民俗節(jié)暨2008中國南京國際桂花節(jié),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;中央電視臺一套、三套、四套和江蘇電視臺、南京電視臺紛紛予以拍攝采訪,《新華日報》兩次刊登了演出照片,《中國藝術(shù)報》也發(fā)了圖片;在十支演出隊伍中,跳幡神名列首位;省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領導給予高度贊揚,稱它為江蘇民間文藝表演的一大亮點! S,lxM,DL& doLkrEm& Ymq3ty]Pe %>i@F=O2< zCBplb ?p(kh^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