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南往事之“篾匠”
[封藏的篾刀
“䉱子,烘籃,魚簍頭;涼席、燒箕、秧籃擔(dān);菜籃、簸箕、靠背椅。上世紀(jì)六七十年代,南莊人挑著各式各樣的竹器走街串巷,不辭辛勞地吆喝著,叫賣著,換取一日三餐,一年四季。說起篾匠,現(xiàn)在的人幾乎幾經(jīng)不知曉了。然而南莊人卻在改革開放初期從事著這樣一個枯燥而又神秘的職業(yè),而我們的故事也從這里開始了。
老吳頭,個子不高,不茍言笑,手里整日拿著一把雪亮的篾刀,手上全是老繭,倒不是因?yàn)檎炱企木壒。而是他的這雙手端過槍,打過仗,殺過鬼子。 老吳頭祖籍浙江東陽,年輕時參軍隨伍,連隊(duì)機(jī)槍手,后因部隊(duì)打散了,也便流落于溧陽城南一帶,后經(jīng)人介紹,跟當(dāng)?shù)厝藢W(xué)起了篾匠,那雙粗糙的大手放下了槍,從此拿起了篾刀。篾刀,形似彎刀,頭寬而把細(xì),刀尖鋒利,刀背寬大,篾匠們先是將竹子砍來破開,然后細(xì)分成條,將篾青和篾黃分開,最后通過篾匠精巧的雙手編織成各式各樣精美的竹編器物。 南莊人終日破篾,編織,走貨,販賣,練就了一張靈巧的嘴。以至于有人戲謔“宜興唱春佬,南莊破篾佬”。然而老吳頭卻并非如此,長年的戰(zhàn)爭生活使得他不善言辭,他的貨總是比人家賣得少,亦或賣出也是比別人的價格低。然而老吳頭卻也是滿足于此,因?yàn)樯钣辛酥?/font>
靠著這門手藝,老吳頭也算是在這里站穩(wěn)了腳跟,蓋起了三間瓦房,這在當(dāng)時的村里也是很值得炫耀的了。老吳頭也娶了妻,生了一兒一女,生活就這樣安穩(wěn)地繼續(xù)著。
隨著生活日新月異,到了八九十年代,人們對于竹器的要求也在一點(diǎn)點(diǎn)消退,南莊人也就逐漸開始放下了手中的篾活,各自轉(zhuǎn)行。老吳頭也不例外,他拜師做起了木匠,整日拉著大鋸,還是一樣沒有一句話。
老吳頭學(xué)匠還是很刻苦認(rèn)真的,不久他的手藝在方圓地方小有名氣,打五斗櫥的,八仙桌的,上梁的,都來找他。老吳頭從來都是兢兢業(yè)業(yè)。
那把篾刀,漸漸地也生銹了,老吳頭有時做工回來也會拿出來,細(xì)細(xì)端詳一番,磨一磨,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回他的木箱里。老吳頭把自己的兒子也教成了木匠,父子兩個一起外出做工,生活自然是錦上添花,不多日便又蓋起了二層小樓。子女們也都成了家。
老吳頭老了,揮不動他的斧子了,坐在家門口,曬著太陽,偶爾還會拿出他心愛的篾刀,摩挲著,嘟囔著。
老吳頭死了,留下了那把珍愛的篾刀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