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樓主
發(fā)表于: 2021-02-09 14:47
, 來自: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
[attachment=2813356]
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家。 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
李白(701~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。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、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。有“詩仙”之美譽,與杜甫并稱“李杜”。其詩以抒情為主,表現(xiàn)出蔑視權(quán)貴的傲岸精神,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,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,表達(dá)對祖國山河的熱愛。詩風(fēng)雄奇豪放,想像豐富,語言流轉(zhuǎn)自然,音律和諧多變,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(yǎng)和素材,構(gòu)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,達(dá)到盛唐詩歌藝術(shù)的巔峰。存世詩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30卷。 此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》詩是乾元二年(759年)李白流放夜郎遇赦東歸,途經(jīng)江夏時所作。當(dāng)時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覽了當(dāng)?shù)孛麆冱S鶴樓。黃鶴樓頭,那悠悠笛聲給憑欄遠(yuǎn)眺的詩人李白平添了無限思緒,興會之余,他寫下了這首詩。 西漢的賈誼因指責(zé)時政受到權(quán)臣的讒毀,貶官長沙。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牽連,流放夜郎。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(diào)。“一為遷客去長沙”,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,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,也含有他的自我辯白之意。但政治上的打擊,并沒有使詩人忘懷國事。在流放途中,他不禁“西望長安”,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,有對國運的關(guān)切和對朝廷的眷戀。然而,長安萬里迢迢,對遷謫之人來說十分遙遠(yuǎn),充滿了隔膜。望而不見,詩人不免感到惆悵。聽到黃鶴樓上吹奏《梅花落》的笛聲,他感到格外凄涼,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。 [attachment=2813357]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。王琦注引郭茂倩《樂府詩集》對此調(diào)的題解說:“《梅花落》本笛中曲也!苯俏逶,正當(dāng)初夏,當(dāng)然是沒有梅花的,但由于《梅花落》笛曲吹得非常動聽,使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。梅花是寒冬開放的,景象雖美,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,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。同時使詩人聯(lián)想到鄒衍下獄、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。由樂聲聯(lián)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(xiàn)手法,就是詩論家所說的“通感”。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,由聽覺訴諸視覺,通感交織,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,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(xiāng)的悲愁情緒。清代沈德潛說:“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、含吐不露為貴,只眼前景,口頭語,而有弦外音,使人神遠(yuǎn),太白有焉。”(《唐詩別裁》卷二十)這首七言絕句,正是以“語近情遙、含吐不露”見長,使讀者從“吹玉笛”、“落梅花”這些眼前景、口頭語,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! 〈送,這首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(shù)結(jié)構(gòu)。詩寫聽笛之感,卻并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,而是先有情而后聞笛。前半捕捉了“西望”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,傳神地表達(dá)了懷念帝都之情和“望”而“不見”的愁苦;后半部分才點出聞笛,從笛聲化出“江城五月落梅花”的蒼涼景象,借景抒情,使前后情景相生,妙合無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