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ttachment=2779316]
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劉禹錫是唐代中期著名詩人,他在唐代詩壇和白居易并稱為“劉白”,是人人敬仰的大詩人。劉禹錫寫過一首組詩,名為《金陵五題》,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四句七言律詩,被后人節(jié)選出來,重新起名為《烏衣巷》。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安徽為官,他看到朋友寫了關(guān)于金陵的詩句,感覺來了靈感,于是他也寫了一組。 在這首組詩中,劉禹錫個人覺得《烏衣巷》不及其他幾首,但讀者覺這首詩中流露出詩人對歷史滄桑變化的憑吊,充滿了哲理性,對這首詩評價最高。烏衣巷是金陵的一條小巷,在秦淮河南岸。三國時期,這里是吳國的軍營。由于吳國士兵穿烏衣,所以稱這里為烏衣巷。到了晉朝,貴族世家南遷,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都住到了這巷子里。 劉禹錫沒有平鋪直敘,他在詩中運用了鏡頭語言。他先用一個“遠(yuǎn)景鏡頭”,鏡頭從朱雀橋邊慢慢拉近到烏衣巷口。這樣寫的妙處在于,在詩中營造出空間感,再通過空間感,把讀者帶入詩中。根據(jù)史書記載,朱雀橋是金陵最繁華的地方。從繁華鬧市到士族豪宅,經(jīng)過百年時光,已經(jīng)變了模樣。朱雀橋邊長出來野草,烏衣巷口夕陽西下少有人跡。 人們喜歡用過眼云煙形容從繁華到寂寥的變化,劉禹錫用兩句詩感嘆出物是人非的滄桑感。繁華不在,豪門士族也湮滅在歷史之中。自然而然地吟誦出,原本頂級權(quán)貴家門口的燕子,已經(jīng)飛落到百姓家中。原來,烏衣巷中已經(jīng)沒有王、謝家族,全都變成了百姓之家。 這首詩在寫作技巧上十分高妙,詩中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,從內(nèi)容上還是形式上,都顯得十分工整巧妙。朱雀橋?qū)?yīng)烏衣巷,野草花對于夕陽斜。從這個角度就能理解,第一句詩中的“花”屬于名詞當(dāng)作動詞用,增加了作品的活潑感。 從晉朝到唐朝大約不到500年,對于家族來講,這段時間很長了,對于歷史來講,這只是轉(zhuǎn)瞬之間。劉禹錫想要表達(dá)出歷史的滄桑變化,他在詩中塑造了“堂前燕”。在很多文學(xué)作品中,人是歷史的見證者。劉禹錫讓燕子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,這種轉(zhuǎn)變,增強了作品的喟嘆味道。
劉禹錫才華出眾,但他在官場之上卻命運多舛。他寫的《烏衣巷》中流露出一種哀嘆的感覺,就和他的遭遇有很大關(guā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