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【《圣經(jīng)》舊約創(chuàng)世紀第三章22節(jié)】耶和華神說:“那人已經(jīng)與我們相似,能知道善惡,現(xiàn)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,就永遠活著!庇谑前阉s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,直到你歸了土,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,你本是塵土,仍要歸于塵土。 meWAm?8RI 1、 夏林園 fjFy$NX&> 夏林園,原址在縣城(今溧陽團城)東五里許,園占地達百畝。明朝時,乃溧陽彭氏世代所有。小橋流水,崖山亭閣,布置得清幽美麗,尤其是高大的松樹,長條的青藤,曲折小徑,引人入勝。王世懋(明朝文學家、史學家、刑部尚書王世貞之弟,1536~1588,1560年進士。官名奉常。)曾經(jīng)記述夏林園,王遂東(官名僉憲)推崇夏林為“江南(左)第一園”。后來此園歸屬潘氏,逐漸荒蕪頹廢,到清朝嘉慶年間,歸馬氏所有,內(nèi)中唯有一所“宜山堂”,巍然獨存。特別需要說明的是,到王世懋記述夏林園的時候,已經(jīng)在彭氏手里建設(shè)發(fā)展、傳至第三代人了。 qrkT
7f 以上這段文字,主要來自《嘉慶溧陽縣志》。但對于夏林園的位置描述,似有差池。據(jù)王世懋記載,【來源,王世懋《夏林游記》(今譯,下同)】夏林園應該在“(溧陽去宜興)善卷洞的水路邊上”,“離城不到五里”,上岸,“坐上轎子,行半里路才到園林的一處便門”。據(jù)此描述,我推斷,夏林園應該在溧陽的東南沿溧宜河的走向,不到五里;今夏橋附近、溧宜河邊不遠處。夏林附近的夏橋(一名下橋、秦公橋),是不是與夏林有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我們可以作為一個線索來深入考證。 ||4Dtg
K 有必要介紹一下“僉憲”這個官銜。僉憲,僉都御史的美稱。明代以后,用此稱呼居多,而在明代,都察院設(shè)有左右僉都御史,所以稱為僉憲。都御史,職專糾劾百司,辯明冤枉,提督各道,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。凡大臣奸邪、小人構(gòu)黨、作威福亂政者,劾。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,劾。凡學術(shù)不正、上書陳言變亂成憲、希進用者,劾。遇朝覲、考察,同吏部司賢否陟黜。大獄重囚會鞫于外朝,偕刑部、大理讞平之。其奉敕內(nèi)地,拊循外地,各專其敕行事。從此可見,明朝的王遂東不是一般小的官,而是朝廷二品左右的要員,從他口里喊出來的名號,也不是隨便戲說的。他給夏林園題的“江左(南)第一園”的稱號,估計絕對不是浪得虛名。設(shè)想一下,夏林園的面積有九個國際標準足球場的大小,比當今中國最有名的蘇州“拙政園”還多了二十多畝面積的園林,號稱江南第一,怎么會有太大的懸念呢? 5ZVTI,4K
那么,這個夏林園到底有什么值得游玩欣賞的呢?我們讀一讀明清的詩文,會有一個大概印象。
第一,我以為就是園內(nèi)廣泛栽種了百年的古藤、蒼松、翠竹。這既是王世懋游記記載的重點,也是來夏林游玩的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賦乃至畫畫所注意的要點。
《湯賓尹圖跋》(湯賓尹,安徽人,1595年的明朝萬歷年榜眼)中這樣描述:“夏林竹樹蓊蔥,攬?zhí)毂稳铡@樹之藤,爭雄喬木,非數(shù)百年,物不能予。”
特別有趣的是,清朝溧陽兩大才子,分別用詩歌、從不同角度贊美了夏林古藤。其中順治朝狀元馬世。ㄗ终旅瘢┑脑姼,名叫《同杜脫斯分體詠夏林古藤》,這首詩歌還提及明末崇禎年間溧陽教諭杜脫斯。詩歌寫道:“……蒼藤高百尺,綠崖攪老樹。躋攀有余興,欹橋倩竹渡。虬蟠忽下垂,夭矯翻空翥。日月似乍瞑,風雨還深護。行來勢欲翹,坐久倏生悟。古者定窮搜,蘿薜欣所遇。……”再就是,乾隆朝探花溧陽人任端書,他的短詩名字就叫《夏林古藤》“藤身無歲年,屈若蒼蛇蟠。青天落風雨,白日吹陰寒。我欲此陶暑,掛衣層林端!边@樣看來,夏林園的古藤不僅古舊,而且的確長勢非常旺盛,盛開時繁花似錦,濃陰蔽日,鳥語花香,蔚為壯觀!
第二,就是歷久“巍然”的建筑(群)宜山堂。宜山堂是什么樣的建筑,或者建筑群?我想應該是一座類似于如今的別墅的大型建筑,而且吃喝玩樂、聽琴品茗看戲的設(shè)施可能一應俱全。王世懋在《夏林游記》里給這座建筑一個恰到好處的形容詞,叫做“宏麗”。而且,寫了另外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語,說道:“……另外(也有)別出心裁的房舍。所經(jīng)的亭館很多,建筑都不宏大!笨梢,在夏林園,宜山堂是一處非常突出,而造型宏偉壯麗的建筑,與其他建筑根本不是一種體量,甚至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。也許是主人招待來客的最重要的館舍。
明末的探花溧陽人陳名夏(字百史),清初著名出版家陳允衡(字伯璣)等都來過宜山堂做客;而據(jù)傳說,明末溧陽教諭杜脫斯的兒子,著名詩人杜浚也曾經(jīng)客居在此。其中陳名夏的留詩為《宜山堂聞歌》:“赤日不知暑,千章夏木清。宜山堂上客,莫作艷歌行。”這首詩歌雖短小,卻饒有趣味。一方面,描寫了夏林宜山堂特有的風景,以及園中的處處林蔭給炎炎夏日帶來絲絲的清涼,另一方面似乎在提醒來這里的游人,不要貪圖享樂,忘乎所以,而應好好珍惜當下。
最后這句話,陳名夏似乎是說給小輩、后學聽的,也似乎是說給當時的園子主人彭孝廉(可能叫彭葵若)甚至是他自己聽的。從陳名夏離開夏林不久,到1654年,最多十來年時間,他突然獲罪,好好在宰相位置上被順治皇帝治罪處死。再過大約一百多年的時間,夏林園不僅幾易其主,而且一路破敗下去;到清嘉慶十六年,只剩下孤零零的宜山堂破敗的遺址!真可謂一語成讖!到如今,夏林園早已經(jīng)灰飛煙滅。取而代之的是層層疊疊的一片江南 民居。